搜索
首页
>
儿科
>
小儿综合
>
详情页
婴儿发烧如何物理降温
晚上我的宝宝发烧了,太晚了也找不到车去医院,想知道婴儿发烧如何物理降温?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免费咨询
三级甲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问题分析: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可以用温水或者酒精给宝宝擦拭额头,脚心,手心,腋下等,同时需要多给宝宝喝水,观察看看是否可以下降的,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5的情况下是需要吃药的,可以吃药物来退烧。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5个月婴儿发烧如何退烧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5个月婴儿发烧,家长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退烧。5个月婴儿,如果有发烧的现象,可以使用温水在婴儿身上涂抹,可以使用消毒的消毒液,如腋下、腹股沟等处进行消毒。如果出现38.5度或更高的情况,可以采用泰诺林退热等药物。如果婴儿高烧不退,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然后再做下一步的处理。发烧有90%是由病毒引起,平时多喝点开水,可以起到帮助身体新陈代谢、降低体温等作用。
婴儿发烧如何降温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在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的时,不要给孩子捂得太厚,而且要给宝宝测量一下体温,如果是38度时可以给孩子物理降温或者是吃退烧药降温。但如果孩子是属于高烧,已经超过38度半,应带孩子到医院去进行治疗。
婴儿发烧如何物理降温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可以用温水或者酒精给宝宝擦拭额头,脚心,手心,腋下等,同时需要多给宝宝喝水,观察看看是否可以下降的,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5的情况下是需要吃药的,可以吃药物来退烧。
8个月婴儿发烧物理降温五种方法是哪些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用温水或者是酒精稀释液擦拭双腋窝、大腿根部、首先、脚心,还有颈部等,严重高温或者是伴有抽搐的病人可以应用冰帽局部降温,采用冰块或者冰棒用毛巾或者棉布包一层放到孩子的额头起到局部降温。
如何判断婴儿发烧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测量体温判断婴儿发烧。具体分析如下: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如果婴儿肛温超过37.5℃,腋温超过37℃,一般算发烧。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家长可以通过温水浴、毛巾擦拭等方式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孩子使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退烧。家长还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还有身上发热、脸色发红等情况。
三个月婴儿发烧物理降温五种方法都有哪些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第一补充液体,多喂水,促进汗腺打开,散热降温。第二湿敷,热的湿敷可以帮助退烧,但是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第三泡热水澡。第四冰敷,冰敷能快速降低儿童体温。第五使用降温贴。
婴儿发烧385如何退烧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当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冰敷防止大血管的部位,颈部两侧和腹股沟的部位和腋下,另外用约50白酒加在温水里面混匀后擦拭除腹部背部胸部的其他位置,尽量是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严重时化验血常规和细菌感染两项,选择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对因治疗。
婴儿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婴幼儿发烧如果体温低于38.5度可以不用药物治疗,机体可以耐受,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当体温高于三十八点五度以上时可能出现头疼、发烧、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需要及时服用退烧药治疗,可以服用美林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如果是高烧及时到医院退烧,可以用小儿退热栓、地塞米松,也可以用氯丙嗪异丙嗪等药物。
婴儿发烧可以用酒精擦吗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婴儿发烧不可以用酒精擦,因为婴儿对酒精的敏感度比较高,婴儿的皮肤又比较薄,如果用酒精擦,可能会使酒精通过皮肤吸收,严重的会引起酒精中毒。一般可以用温水擦拭,达到宝宝散热的目的。
猜你喜欢
婴儿发烧怎么物理降温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方法
婴儿发烧怎样物理降温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五种方法
婴儿发烧怎么物理降温好
婴儿发烧怎么降温
婴儿发烧了怎么退烧
婴儿发烧可以吹风扇吗
婴儿发烧如何物理降温方法
婴儿发烧如何退烧
专家问答
宝宝皮肤异常脱落
长期有痰且舌苔厚,药物治疗无效
尿频尿少伴有PH偏高
一岁半宝宝哮喘反复发作求指导
宝宝吃完奶就吐怎么回事?
感冒后气管炎好转为何仍咳嗽?
高热治疗后又出现低烧
宝宝一岁多总是流泪
三个月宝宝疝气能手术吗?
张刚医生您好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