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详情页
腰肌劳损扎针灸有用吗
我前段时间腰疼的厉害,去检查说是腰肌劳损,听说针灸可以帮助缓解,腰肌劳损扎针灸有用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问题分析:
腰肌劳损采用针灸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所说的腰肌劳损依然归属于腰腿痛中,多是指腰部姿势不当或长期过度用力,导致的腰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在针灸治疗中,主要是在疼痛的部位来选择穴位治疗。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腰肌劳损会怎样?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会导致患者的腰部肌肉出现纤维化,出现肌肉萎缩、骨质增生、疼痛等。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酸疼痛的表现。腰肌劳损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除非有其他的骨折、腰椎滑脱症或者其他病理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适当的躺在床上,尽量减少负重的工作。如果不能改善,可以通过理疗或者针灸来改善疼痛。如果出现剧烈的疼痛,躺在病床上没有任何的好转,需要在一个星期内进行治疗。
腰肌劳损怎么锻炼?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可以通过舒缓的运动、平板支撑、小燕飞等方式进行锻炼。腰肌劳损主要是由于腰部的疲劳,或是腰部的急性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肌肉的损伤、炎症,进而导致肌肉的劳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不要过度劳累,可以进行一些功能锻炼,比如小燕飞,病人躺在病床上,双臂和双腿伸展,一天三到四次,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功能锻炼。
腰肌劳损怎么恢复?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可以通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减轻体重等来缓解。腰肌劳损多是由于长期的劳累、姿势不良、姿势不当导致的腰部肌肉、筋膜的慢性损伤,局部肌肉会有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也有下肢放射痛等。腰肌劳损的疼痛可以通过服用消炎止痛药来缓解,比如消炎止痛药,可以选择局部的封闭治疗,也可以选择中医手法按摩、中药外敷、中药熏蒸、膏药贴敷、针刀、针灸等。轻度的患者要2-3个星期,严重的患者要2-3个月的时间来康复。具体的使用方法要根据临床情况,在医生的面诊指导下进行。
针灸配合中药热敷对腰肌劳损有用吗?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针灸配合中药热敷对腰肌劳损有用。但是,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腰肌劳损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摩。如果是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最好不要立即进行热敷,而是先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避免立即热敷,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爆裂,从而引起水肿,腰部疼痛加重,如果热敷不起作用,建议患者可以到附近医院进行推拿、按摩或者药物来治疗。
腰肌劳损拔罐有用吗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拔火罐,对治疗腰肌劳损有很好的作用,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性致病因子,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加强局部氧气以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消除有害代谢产物,能够有效的缓解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僵硬的症状。
腰肌劳损的针灸穴位有哪些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和韧带有损伤引起的腰部疼痛,治疗腰肌劳损的穴位有很多,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针灸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选穴以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取阿是穴,水沟穴,阳陵泉穴,委中穴,膈俞穴,次髎穴,夹脊穴等,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腰肌劳损的症状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主要是长期腰部肌肉过度劳损,导致腰部肌肉乳酸等代谢产物积聚过多,难以及时分解,就会出现腰部肌肉、筋膜无菌性炎症。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腰部酸疼或者胀痛,部分病人为刺痛或者灼痛,寒冷刺激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不能长时间弯腰工作,腰部有压痛点,多位于骶棘肌处、髂骨嵴后部,少部分腰椎活动受限。
腰肌劳损膏药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在使用膏药治疗的时候,主要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镇痛作用的膏药,在使用膏药敷贴治疗的同时,还是要做好自己的身体护理工作,避免弯腰提重物或者是单手提重物。
腰肌劳损可以跑步么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韧带慢性损伤,大多与长期弯腰工作和久坐有关,通过跑步等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的强度,对腰肌劳损是有好处的。要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多做腰背部的伸展运动,尽量不要长期弯腰工作和久坐。
腰肌劳损用针灸能好吗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腰肌劳损用针灸能治好。腰肌劳损是长时期的保持一个姿势,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再者是跟年龄有关系,可出现肾气亏虚,肾气亏虚会导致腰肌虚弱无力、活动没力量的表现,所以腰肌劳损是针灸治疗的一个特色的病种,治疗效果显著,腰肌劳损可通过采用运动针法,一针见效。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