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口蹄疫疾病(fmd)又称口疮热、流行性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及烂斑。本病以传播迅速、感染率高而著称,可危害牛、猪、羊等30多种动物,国际兽医局(ol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道。
一、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经消化道及受损伤的皮肤粘膜而引起动物传染;被病毒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也可传播给其它动物。人类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与病畜接触而受到感染,人与人之间很少发生感染。
口蹄疫病毒能侵达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其中黄牛、奶牛最易感,其次是牦牛、水牛和猪,再次是绵羊、山羊、骆驼和象等。野生动物中,黄羊、野羊、野牛、野猪和鹿等也有发病的报道。一般幼畜较成年家畜易感,残废率亦高。人也可以感染,但易感性较低。
二、流行特征:
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一般冬季多发,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家畜口蹄疫常呈流行性或大汉行性,每隔2-3年流行一次,具有一定周期性。本病的传播呈蔓延扩散或跳跃式。在自然流行中,以牛易感,猪次之,人也能被感染,此病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有些地区流行时,强烈感染牛、羊,较难感染猪,但在某些地区却强烈感染猪,而难感染牛、羊。发病时一般是幼畜易感、高发,新流行地区发病率可达100%,而老疫区也可达50%。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皮为最多,其次是粪、尿、呼出气和精液,其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病猪经呼吸排到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20倍),因此,猪在本病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症状:
牛: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最短为24小时,最长为14天。病牛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疱,并流出泡沫状和涎液,同时出现反刍停止、饮欲增加的症状,有时在趾间和蹄冠皮肤上也同时或稍后发生水疱。孕牛发生本病时往往发生流产或早产,严重的死亡。犊牛的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较高。
猪:病猪以蹄部水疱症状为主要特征。在蹄踵、蹄冠和蹄叉等处可见水疱、烂斑,如发生继发感染,可侵害蹄叶,造成蹄匣脱落,出现跛行或卧地不起。有的现猪在鼻镜、鼻道前部、唇部皮肤、舌和乳头皮肤上也常发生水疱和烂斑。哺乳仔猪发生口蹄疫时,常因发生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
羊:潜伏期一般为5-7天,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症状也较轻。山羊患口蹄疫症状较绵羊明显,水疱多见于口腔,病变多弥散性分布于硬腭和舌面,而绵羊水疱多见于蹄部。羔羊发生本病时,常因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鹿和骆驼:与牛和绵羊的基本相似,但发病率较低。
人:人感染口蹄疫后的潜伏期为2-18天,一般为3-6天,多数突然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头痛、口腔干热有灼烧感,唇、齿龈和颊部粘膜潮红,继之发生水疱。皮肤发生水疱时多见于手指掌面、甲床、足底和足趾部。严重感染的小儿患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和心肌炎。
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
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后者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A)肪治 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捡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o,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